豫剧
曲剧
越调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电话:0374-3171338
地址:许昌市魏都区文峰路46号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最新动态

许昌市越调剧团发展史

时间:2013/8/10  来源:  查看次数:1968

许昌市越调剧团创建于1959年,原名许昌专区戏剧院越调剧团,属全民所有制文艺团体。1987年经许昌市编制委员会核定,剧团编制为75人。团址最早在文峰路现许昌文化艺术学校院内,后搬迁至清潩河东岸、莲城大道以南。根据许昌市城市发展规划,再次拆迁,规划位置在许州路以东、石武高速铁路许昌站以南区域。
1959年,河南省越调会演在许昌举行。许昌专区将原襄县越调一团上调,又调襄城县越调二团部分演职员以及从周口市红光越调剧团调来的毛爱莲、韩伟等同志共同组建许昌专区戏剧院越调剧团,排演节目参赛。许昌参演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无佞府》获得好评,其中的“校场点兵”一场被河南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片。1960年3月,越调剧团从戏剧院中分出,首任团长为冯书伦,党支部书记王庭俊、毛爱莲任副团长。除毛爱莲兼任领衔主演外,当时的主要演员还有刘秀荣(老旦)、李自杰(净)、李明玉(须生)、郭自有(须生)、梁金(丑)、申秀梅(须生)及青年演员孙太安(武生)、袁秀莲(青衣)、席桂花(小生)、叶青(生)及周长林、王仁甫、张新、杨华、王熙全等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曾与许昌专区豫剧一团、二团和许昌专区京剧团合并为“许昌专区文工团”,一直到1979年才恢复。1986年许昌区划调整,地区撤销许昌升格为地级市,剧团改名为许昌市越调剧团,2012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与许昌市豫剧团、许昌市曲剧团合并,更名为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同时加挂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第二节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辉煌
许昌专区越调剧团自1959年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1960年10月,赴京演出由毛爱莲、李明玉、刘秀荣主演的《无佞府》和《掉印》,还有《一串钥匙》、《一把铁锹》两个现代小戏,受到中央领导陈毅、习仲勋等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在这次汇报演出中,我国一些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如郭沫若、周扬、田汉、夏衍、林默涵、梅兰芳、荀慧生等也观看了演出,大大提高了河南越调和许昌专区越调剧团的声誉。尤其是梅兰芳大师看了毛爱莲的演出后(毛爱莲在《无佞府》中扮演柴郡主,《掉印》中扮演韩翠萍),高兴地对她说:“你演得真不错,是全国很少有的旦角演员,你会红遍全国乃至更远的地方。”《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戏剧》还发表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著名剧作家、评论家孟超的评论文章“纵谈河南越调《无佞府》”,对剧目的主题思想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大为赞赏。
1963年3月,许昌专区越调剧团首次赴郑州公演毛爱莲主演的经过加工整理后的越调剧目《火焚绣楼》,引起巨大反响。
1964年,剧团响应上级号召,积极编演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先后排演了小型现代戏《把关》、《夫妻俩》和《卖箩筐》。《把关》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生活。青年生产队长少直是队里的肥料检验员,其岳母认为有未来女婿检验肥料质量,便将自己沤制的劣质肥堆外蒙上优质肥,企图侥幸过关,多捞工分。少直将岳母支开,验出优劣按质定级。少直的未婚妻梅真闻听少直将她家的肥料定为一级,便斥责少直假公济私。在随后的冲突中,梅真妈认识到自己企图损公肥私的错误,少直让梅真看了帐薄,误会消除,两个年青人更加相爱。该剧经越调剧团排出后,于1964年7月参加河南省现代戏观摩会演大会,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河南日报》也发表了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同志所写的题为“多写这样的小戏”的评论文章。该剧剧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发表,一时间引起较大轰动。《夫妻俩》由叶柴夫编剧,经越调剧团排演后,于1964年12月与《卖箩筐》一起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片名定为《山村新曲》,在全国放映。
1964年12月该团在郑州演出了移植的革命现代戏《红色娘子军》。著名戏剧评论家张鹏专门在《河南日报》发表重要评论文章,称赞毛爱莲的艺术表演达到了“新的高度”,有了“新的起点”。并对许昌专区越调剧团率先在全省移植演出革命现代戏的大胆尝试予以肯定。
1965年5月份,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中南地区戏剧观摩会演计划于当年7月在广州举行,分批调集中南各省剧目参加演出。越调《斗书场》参加此次会演。受到大会的高度赞扬,认为其“反映了时代精神,有革命豪情,充满来自生活的情趣”。
可以看出,这三个越调现代剧目都是紧跟当时形势,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优秀之作。尽管用现在的观点来衡量,都充满了“阶级斗争”的味道,但在当时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尤其是《斗书场》,同年9月2日又在郑州参加了汇报演出。
更值得剧团骄傲和永不忘记的是,1965年9月《斗书场》与另外两个参加中南会演的小戏《补锅》(湖南)、《教子》(湖北)一起,赴京进行了汇报演出。主要演出人员应邀参加了国庆观礼。观看演出后,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毛爱莲至今仍珍藏着参加接见的照片。她站在距毛泽东主席较近的位置上,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和激动。著名剧作家老舍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对三个小戏高度评价。《光明日报》还发表了专门的评论文章,称赞这些剧目是“下乡的好戏”。新华社也发表记者述评,称“小型革命现代戏有着广阔发展前景”。许昌越调和许昌专区越调剧团又一次在京城引起轰动。
许昌专区越调剧团1960年10月和1965年9月两次进京汇报演出,是河南越调史上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尤其是1960年10月第一次进京汇报演出,是河南越调这一剧种产生以来第一次登上首都的舞台。这不仅是许昌越调剧团的骄傲,也是河南越调的骄傲。越调的后继者们应当永远铭记老一代越调艺术家为越调艺术事业发展所创造的辉煌,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许昌专区越调剧团在60年代前期,一方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编演现代剧目。通过现代戏的排演,使越调的音乐、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开始革新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体系。如前文所述的《卖箩筐》、《夫妻俩》、《把关》、《斗书场》等,都形成了一整套表演艺术,推动了越调这一剧种的创新和发展,也扩大了许昌越调在全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剧团还认真贯彻党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本着“改人、改戏、改制”的要求,下大力气对传统剧目进行加工、整理和改编,比较成功的剧目有《无佞府》、《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凤树》等。这些剧目大部分以毛爱莲为主演,根据她独特的唱腔在音乐、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毛派艺术”的风格。
60年代该团还排演了《无佞府》、《招凤树》、《掉印》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剧团先后排演的创作、移植、整理剧目有三十多个。演出足迹遍布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北京、广州、济南等省市,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第三节  “十年动乱”之后的振兴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6月14日,地委派遣工作组进驻专直各剧团,进行宣传发动。7月开始破“四旧”,各团自发成立群众组织,走向社会发宣言、散传单、揪斗“资产阶级反动权威”,接着开始抄家毁资料,烧戏箱。各团多年购置积累的服装道具付之一炬,一些有成就、有名气的业务骨干被打成“黑帮”。1962年3月,许昌专区越调剧团与豫剧一团、二团、京剧团合并为“许昌地区文艺工作团”。传统剧目全部禁演,《卖箩筐》等现代剧目也不准演出。
“林彪事件”之后,整个文艺形势有所好转。各剧团在普及样板戏的同时,也开始组织力量编写些现代剧目。在此期间,越调团先后排演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同时相继排演了《大雁岭》、《雪岭红梅》和《春花向阳》。其中《青花向阳》还参加了1973年4月举办的河南省戏曲创作调演。
1975年至1978年,在传统戏尚未恢复演出的情况下,越调剧团又相继排演了《果熟季节》、《赛刀之前》、《会计新歌》、《赶集》、《有礼有理》、《换表》和《出诊》等现代剧目参加地区和全省举行的会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戏曲事业又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被禁锢十多年的传统戏和文革前创作的一批优秀现代戏相继恢复上演。1979年5月,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恢复建制,先后恢复的传统戏有毛爱莲主演的《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袁秀莲主演的《秦香莲》以及《收姜维》等。其间越调剧团还带着《火焚绣楼》、《秦香莲》两剧参加了河南省拥军慰问团,赴焦作等地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广大驻豫官兵的欢迎。为了进一步扩大剧团的影响,1980年春节,地区越调剧团赴郑州公演了《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等剧目,轰动省会。
据剧团老艺人回忆,经过十多年禁锢,人民群众对传统戏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小城市剧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农村庙会好戏连台,热闹非凡。一次越调剧团在洛阳演出时,毛爱莲主演的《火焚绣楼》连演两个月不换戏。剧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有所改变,尤其是面对电视、轻音乐和流行歌曲的竞争,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许昌越调剧团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决心再创辉煌,着力抓好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和现代戏的创作,并通过舞台排演,进行改革提高,使古老的越调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毛爱莲在郑州参加省文代会期间,见到了著名作家李准。李准提出许昌越调剧团应将传统剧目《老赵常借闺女》整理改编一下。《老赵常借闺女》是毛爱莲早期曾经演出过的一个剧目,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很有戏剧性。但剧本比较粗糙,情节不够集中,人物性格也不够突出。李准说,这个戏很有基础,改一改,由毛爱莲主演,一定能够打响,搞得好还能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毛爱莲觉得李准的意见很好,回团后就组织人员对剧本进行加工整理排练,并于1980年6月首演。该剧写的是河南某农村白家营一位以嗜酒闻名的寡妇白奶奶,身边有一个非常丑陋的闺女,由于媒人巧言说合,许配给外村一家姓童的富户之子为妻。后来童家闻听到一些风声,为了证实丑女真假,订下让儿子装病,要媳妇过门冲喜之计。白奶奶得知怕露了马脚,便让因欠赌债而找其借钱的邻人赵常家的美貌女儿赵凤英冒充自己的女儿去到童家,不料白奶奶因吃酒贪杯醉倒,吐露了真言,而童家将计就计,把赵女娶为儿媳。结果,赵常的债主胡家因赵家还不上债拉赵常见官,赵家为女儿受骗拉白奶奶辩理,白家因童家昧亲被耍而告状。县官问明情由,多方讲明利害,最后以丑配丑,以美配美结了案。曲折的故事,幽默的剧情,加上以毛爱莲为首的越调剧团众多艺术家出类拔萃的表演,使该剧一炮打响,一时间轰动了剧坛。1981年,该剧组人员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成了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发行。1982年获长影“小百花”奖。这是许昌越调继1960年和1965年进京汇报演出后的又一次辉煌,也是继1965年《卖箩筐》和《夫妻俩》被珠影拍成电影后,又一个剧目被拍成电影,而且作为彩色越调戏曲片,在越调发展史上是头一个。该剧由韩伟、刘德言、杜萍编剧,赵瑞起导演,剧中人物白奶奶由毛爱莲饰演。拍摄电影时的演出阵容为:任宏恩饰许怀才,杜朝阳饰童玉成,袁秀莲饰童夫人,张勤饰赵凤英,寇永祥饰赵常,杨华饰白凤英,郭清林饰胡大,李念红饰珍珠,席桂花饰刘姥姥,党霞饰春红,安丽萍饰书僮,张新饰张二嫂。其中任宏恩、杜朝阳和寇永祥属特邀演员。
现代戏的创作演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3年,该团排演了现代戏《合成塔下》参加河南省现代戏曲调演,获得好评。该剧由李恒山编剧,是许昌各剧团很少涉及的工业体裁的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排演此剧,剧团的戏路得到拓展,演员队伍也受到锻炼。1988年8月,剧团又再接再厉,创作排演了现代戏《乔老板的烦恼》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戏曲大赛,获演出特别奖和优秀导演奖。同年9月,该剧又参加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节的展演。《乔老板的烦恼》由璩同寅编剧,导演由杜萍、刘德言、王秀英、韩伟担任。剧中人物乔多元由杨建才、周长林饰演,蔡大婵由张勤饰演,蔡小婵由张天玲饰演,双秋由袁秀莲、孙晓秋饰演,双雪由侯宝莲、李华饰演,王婶由席桂花饰演,王叔由王全喜、贺庆端饰演,金坠由孟晓俊饰演,金石由解国红、解群生饰演,收破烂者由郭清林饰演,记者由王峰饰演,黄经理由丁慧丽饰演。该剧剧本先后在《河南新剧作》和《剧本》发表。大赛期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电视台分别进行录音录像,为许昌争得了荣誉,提高了许昌越调和越调剧团的声誉。
第四节  困境中的奋斗与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戏曲市场受到更大的冲击,不少剧团生存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许多艺术人才流失。全省原有的26个越调剧团只剩下10个(至2000年又减少3个)。在城市,戏曲基本上已没有观众,剧团常年在农村演出,条件十分简陋,艺术水平日益下降。许昌越调剧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为了支持越调事业的发展,河南省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1992年7月在“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举行前夕,由省文化厅、省电视台、省艺术研究所、省剧协主办,河南省戏曲学会承办组织了全省“首届越调演员荧屏赛”。这是继1959年首次举行全省越调会演以来又一次越调单剧种的大型赛事活动。许昌地区越调剧团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积极参赛,张天玲还获得了金牌奖,还有些演员因年龄关系虽然参加但没有评奖,也显示了许昌越调的实力,为许昌争得了荣誉。这次大赛极大地振奋了越调界的精神面貌,对推动越调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得知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1998年10月在许昌举行分赛区比赛的消息后,剧团领导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克服重重困难,排演移植传统京剧剧目《狸猫换太子》,并多方努力争取参赛机会。按大赛组委会规定,各地级市只能有一台节目参赛,许昌此前已确定由市豫剧团排演新编现代戏《买来的媳妇》参赛。但剧团全体同志热情极高,认为这是一次锻炼提高、扩大许昌越调剧团影响的好机会,于是一方面加班加点排练剧目,努力提高质量,没有排练厅就借外单位的大仓库房排戏,演员们冒着酷暑,不怕流汗、夜以继日赶排;一方面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添置服装、道具,团领导还垫钱购买了电子字幕。同时又多次与文化局领导一同到省文化厅争取名额,参加大赛。在这次大赛中,剧团演出的《狸猫换太子》(上部)台风严谨,阵容整齐,服装舞美、唱腔设计都有不少创新,受到大赛评委的高度赞扬,最终获大赛银奖。许昌越调剧团的这次参赛还引起了文化部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文化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消息:
《许昌市越调剧团移植《狸猫换太子》引起关注——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指出这样做拓宽了剧团生存之路》
这次参赛的成功和上级领导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剧团的同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恢复排演一大批传统剧目,坚持下乡演出的同时,积极扩大艺术生产,又排演了新编传统剧目《简帖恨》,并在许昌市第二届戏剧大赛中夺得了第一名。在此基础上,剧团聘请著名导演罗云等专家,指导对该剧目进行加工,并对剧中人物的服装进行了大胆改革,采用越剧等南方剧种的服装样式,令观众耳目一新。该剧参加2000年河南省第八届戏剧大赛,又一举夺得银奖,这也是目前为止许昌在全省历届戏剧大赛中取得的最高奖项。大赛组委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评委认为,《简帖恨》是一出很有基础的好戏,希望抓住不放,进一步加工提高,使其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
两次参加省级政府组织的专业戏剧大赛并获奖,大大增强了剧团同志们的信心,提高了许昌越调剧团的知名度。一批年轻同志在大赛中扮演重要角色,得到了锻炼,赢得了荣誉。除张勤外,丁慧丽、孙晓秋、杨建才、王天奇、解群生等也在河南戏曲界渐露头角。随后,张勤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孙晓秋、丁慧丽、杨建才、王天奇相继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员。剧团的演出市场日益扩大,演出场次有所增加,自1997至2005年,每年演出都达到250场以上,在全省各剧团中名列前茅。此外,还参加了大量公益演出活动。
2007年又邀请著名编剧陈涌泉和导演罗云重新整理排演了《无佞府》。该剧先是参加河南省第三届“黄河杯”大赛获优秀剧目奖,后参加许昌市第三届戏曲大赛获金奖;2008年11月参加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获优秀剧目奖。更为值得骄傲的是,该剧还入选河南省2005—2008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取得了该奖项设置以来许昌市直剧团的首次突破。在以上赛事中,丁慧丽、孙晓秋、解群生、解国红、马云霞、马忠太等越调新秀都有不俗的表现,有的还获得了大奖。剧团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变,在上级的支持和剧团的不懈努力下,许昌市越调剧团在市直剧团中率先有了流动舞台车,为举行各类演出提供了极大便利。不仅改善了演员的演出条件,也提高了演出质量,减少了群众的负担,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与此同时,剧团还积极扩大演出市场,近几年在巩固原来市场的基础上,还到河南周边的山西、安徽、河北等地长时间演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抓好艺术生产和扩大演出市场的同时,自2006年起,剧团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下大力气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是组织专门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许昌越调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回忆录、报刊文章等,弄清许昌越调的产生、发展和渊源,同时对毛派艺术的创立者毛爱莲的有关情况,包括传承关系,艺术成就,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是编制项目申报书,对许昌越调产生和流传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谱系、基本特征、主要价值、面临的危机及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和以后保护计划进行分类整理、论证、填表,力争完全符合上级要求。其三是制作申报专题片,组织人员边写脚本,边采集资料,边进行录制。为了保证质量,少走弯路,剧团还专门从周口等地请来专家进行指导。通过上述努力,终于使许昌越调在2008年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与周口越调一同享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政策,得到了国家和省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申遗成功后,剧团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下,逐年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并切实搞好落实,在剧目生产,资料搜集整理,影像录制以及后继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规划,有的已经开始实施,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许昌越调剧团在编人员有35人,团聘各类专业人才30多人,上演剧目除《无佞府》、《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招凤树》外,还有《狸猫换太子》一、二、三部、《大战白沟河》、《冤家姐妹》、《包公三勘蝴蝶梦》、《简帖恨》、《诸葛亮与关羽》、《酷情》、《李天保娶亲》及诸多申派名剧。许多新秀脱颖而出,孙晓秋、马忠态、解群生、杨建才、马云霞、解国红、岳菊英、春慧霞等都担负着剧中重头角色,后继人才日渐成长。在2010年全省举行的青年演员大赛中,刘素霞成为许昌唯一参加决赛并获二等奖的选手。
2012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与许昌市豫剧团、许昌市曲剧团合并成立了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同时加挂了许昌市越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牌子,升级为副县级单位,通过改革整合,为剧团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而有着越调常青树之称的毛派大师毛爱莲仍一如既往地成为剧团的坚强后盾,相信许昌越调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友情链接:许昌电视台 中国网
版权所有: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地址:许昌市魏都区文峰路46号   电话:0374-3171338
   豫icp备COPYRIGHT 2010-2012